找到相关内容1329篇,用时7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何以式微

    ,由此可知,四摄与六度是同体异名的。  四摄法中首先要行布施。菩萨欲化导众生,必须以财法施利益众生。所谓︰“先以欲牵,后令入佛智。”其次是爱语摄。菩萨随顺众生根性,经常以软语安慰众生。三是利行摄。凡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82347666.html
  • 女众的出家次数

    每个受持的戒法不同,但每个阶段都是跟随如来而出家的弟子,故合称出家五众。  《萨婆多毗尼毗婆沙?总序戒法异名等》卷一:  深习佛法必须次第,先受五戒以自调伏,信乐渐增次受十戒,既受十戒善心转深,次受具...

    释宗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54948727.html
  • 《佛教四大部派宗义讲释》修订版序

    ”的异名,不是禅定之义。密宗虽有若干支派,其修道立说亦各异,但其因、道、果之见,亦不能不取大乘二部宗中之一部。持名念佛的净土宗,亦属中观系的行法之一,不过,圣龙树撰的《十住论》中说那是佛为怯懦众生说的...

    释日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70750305.html
  • 病中写经不住相----弘一大师手书《金刚经》之美

    异名者。   弘一大师所写的这部《金刚经》是后秦鸠摩罗什的译本,收于大正藏第八册,为佛陀于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为长老须菩提所说,内容属大乘般若空义的系统,阐释一切法无我之理,自禅宗六祖慧能以降备受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73051699.html
  • 西藏古印艺术

    圆形印面中间刻有雍仲“卍“字图形,是“喜旋”的异名。在“雍仲”图形外刻有四条轮辐,意为“法轮常转”表明佛法传播永不停息。此雍仲是藏式的“右旋法轮”,为佛法的代表性标志。在轮轴的中心刻有四条轮辐,轴的中心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35256350.html
  • 读汤用彤先生《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》记

    顶王经》。  此较前引《敏录》所记,亦少一异名(彼云“凡四名”)。此又可见其未校及《敏录》也。  (三)支敏度在惠帝世已为名僧,当代译人,出经活动,得亲身及见,故并载于《都录》,其佚文犹存此类资料。而...无此纪年。两经异名,彼此所载,亦甚差池。可见祐引《旧录》与《敏录》无一相合。即使祐得见《敏录》,或且采用之,然其所引《旧录》决非《敏录》,亦皎然可知也。  至于《祐录》所载《伅真陀罗经》与《阿阇世王经...

    张德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45556386.html
  • 无情也有佛性吗

    无情也有佛性吗?   张秉全   关于无情到底有没有佛性?很多人都弄不明白。有的虽看见经中有一切法皆唯心所造,离心别无一法的说法,但毕竟不能彻底无惑。这是佛法中圆顿教义,天台宗就主张无情也有佛性说,故说一色一香,不离中道。中道即是法界,也即是佛性之异名。台宗九祖荆溪大师的《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》从十方面义理来解释无情也有佛性的道理。但大师是唐朝人,行文简古,非初学者所能明白。今试以语体文改译之...

    张秉全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283856539.html
  • 地论宗

    识、净识。南道学说的根据是宋译4卷的《楞伽经》,而北道的根据是魏译10卷的《楞伽经》,自真谛摄论学派兴起后,摄论学派所主张的阿摩罗识是净识,便与北道结合起来。在地论师中“常”是涅槃或佛性的异名。北道地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43557560.html
  • 老子与佛教

    无欲,也没有截然的正反态度。在他的道德经的开篇中就讲,恒无欲也,以观其眇;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。两者同出,异名同谓。就是说,有欲和无欲会使人看到的东西,更准确地说,是使人们注意的焦点不同。老子的意思...

    张士俊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464457681.html
  • 地论学派-弘扬《十地经论》而得名

    净识。南道学说的根据是宋译4卷的《楞伽经》,而北道的根据是魏译10卷的《楞伽经》,自真谛摄论学派兴起后,摄论学派所主张的阿摩罗识是净识,便与北道结合起来。在地论师中“常”是涅槃或佛性的异名。北道地论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593258462.html